取得 Adobe Flash 播放程式

生活用途十三行遺址的陶器主流為紅褐色夾砂陶片,依據其刻紋方式的不同可分成許多類型。一般而言,紋飾多出現在器物腹部及延伸的底部,大部分皆通體施紋,亦見紋飾呈環帶狀分布。淡褐色陶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有其他器物少見的粗條紋紋飾。灰黑色泥質陶器的數量也不多,但是頗具特色,器型有小口大腹的罐與瓶,質地細緻,表面經常抹平磨光,肩部外表裝飾有刺點紋及圈點紋,紋樣常環繞器表一周。十三行遺址所發掘出土的遺物中,陶器的數量最龐大,可用以裝盛東西、水等,非常可能是十三行人相當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具。交易用途十三行遺址出土很多瑪瑙珠、玻璃手燭、玻璃耳玦、玻璃珠,以及其他質料的珠子,還發現金飾、鎏金青銅碗、銀管飾物、銅刀柄、銅碗、銅鈴、銅幣等遺物。這些器物可能來自臺灣其他的族群、或者來自南洋、或者來自中國等,極為可能是與外界貿易交換所得來的。由此推斷,陶器除了十三行人日常所用外,也可能被拿來交易;十三行在當時很可能是臺灣島內外重要交易地點,與外地的聯繫十分頻繁。雖然很多陶器的製造是為了生活用途、交易用途等,但是「人面陶罐」卻很可能不是,因為它是臺灣目前出土唯一有人臉的陶器,十分特別,有人認為很可能是特別為陪葬製作的,才會如此罕見。陶罐上整體人面表情維妙維肖,由此觀之,此件陶器製作工序繁雜,器形特殊且精美,且為墓葬出土文物,製作的目的及用途可能並非做為當時一般日常生活之用,推測可能為宗教用途。

人面陶罐 - 首頁
人面陶罐 - 動畫頁
人面陶罐 - 十三行遺址簡介
人面陶罐 - 外觀
人面陶罐 - 用途
人面陶罐 - 延伸閱讀
人面陶罐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