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 Adobe Flash 播放程式

十三行遺址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發現地新北市八里區(當時為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有個別名叫「十三行村」。至於此別名「十三行」的由來有不同說法:一說因為八里地近於淡水港口,清代曾有十三行郊(商行)聚集,因而得名;另有當地村人敘述,此地為早期漢人登陸的海邊,曾經有十三個「羅漢腳」(單身男人),在這邊落腳開墾。也有學者認為應是起源於原住民稱呼該地之漢語音譯。遺址位於今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出海口的南岸,考古發掘出土了陶器、鐵器、裝飾品、交易品等各類豐富遺物。該遺址的人活動時間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是臺灣史前時期鐵器時代之代表文化,其人種可能與臺灣平埔族凱達格蘭族有關。遺址於1991年由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遺址僅保留約一公頃的面積,遺址旁設立的十三行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縣立(今為新北市市立)考古博物館。1955年秋天,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駕駛飛機越過新北市八里區觀音山上空時,突然間飛機的羅盤出現磁力異常的反應,他認為那一帶地區可能有鐵礦,因此才會影響到羅盤。1957年,潘克永請臺灣大學地質學家林朝棨(1910-1985),會同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黃瀛東現地勘查,發現在地面上隨處可見的鐵塊,是煉鐵所遺留的殘渣。因為當地並無漢人或日本人煉鐵的紀錄,林朝棨斷定這些殘渣為史前人類煉鐵的遺址。經勘查後定名為「十三行遺址」。1959年,石璋如(1902-2004)教授率領臺大學生進行短期發掘,獲得陶器、石器、鐵器和玻璃器等文物及兩座墓葬,共開挖約100平方公尺的面積,並推斷十三行遺址可能屬於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噶瑪蘭系統的史前文化。1963年,臺北縣文獻會委託劉斌雄(1925-2004)教授主持試掘,開挖了二個探坑。這兩次發掘確定十三行遺址有兩個文化層重疊:下層為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即十三行文化層);上層則是近代的漢文化層。1980年,交通部觀光局將十三行遺址列為重要考古遺址。198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家臧振華、劉益昌、高有德等人,在執行國科會研究計畫時,決定選擇於十三行遺址進行兩年的深入研究。但是遺址卻被當時臺灣省政府住都局劃入八里汙水處理廠用地,並於1989年即將動工。經過文化及學術團體兩年多的抗爭,1991年十三行遺址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但事實上保留的部份只佔整個遺址九分之一左右。其餘大部分的遺址在1990年5月至1992年8月,由臧振華、劉益昌所率領的考古發掘隊,進行前後約五次的緊急搶救工作,其餘則在興建汙水處理廠時遭受破壞。1995年,中央各部會決議在汙水處理廠旁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1998年,該館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同時開始博物館興建工程,2003年,博物館正式完工開館。

人面陶罐 - 首頁
人面陶罐 - 動畫頁
人面陶罐 - 十三行遺址簡介
人面陶罐 - 外觀
人面陶罐 - 用途
人面陶罐 - 延伸閱讀
人面陶罐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