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Images Provider /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女子無才便是德」清楚地揭示父權社會無意女性接受教育的態度。清代的女性僅能透過家庭、書房接受教育,學習「三從四德」與「男尊女卑」。1865年,西方先後於臺灣創辦兩所女子學校,首開女子教育之先,教育內容雖以訓練人員為重心,但仍不脫教導女性成為「賢妻良母」。 臺灣的女子教育至才納入學制系統。有別於專供日人就讀的,臺人進入接受基礎教育。日治中期以前,由於資源有限,再加上傳統觀念續存,女童進入公學校就學比率偏低。隨著官方宣導,以及社會領導階層的大力鼓吹,入學比率遂日益提高。 學校除了教授日文、史地、、理科等基本科目外,也安排藝能與,訓練技藝並激發女學生的興趣,各科目表現優良者亦會頒發獎狀作為鼓勵。(圖1)此外,校方也注重和家長的溝通聯繫,透過家庭簿,提供管道使家長暸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雙方進行交流互動。
(圖2)課程之餘,也規劃遠足和修學旅行,活動範圍不外是觀光名勝、重要機關、展覽會等,甚至遠赴日本。
然而,教育科目看似多元並進,日治時期女子教育的主要目標仍是期望女性成為良妻賢母,輔佐男性,而非訓練女性能自立更生。(圖3)
隨著女學生就學率提高,畢業後的升學需求也相對提升。1919年頒布「臺灣教育令」後,接連設立專收臺人女性的及兩所高等女學校,後又明定取消臺、日人的差別待遇,開放共學。於是各地紛紛增設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女子部,以及、商業及等學校。然而,蓬勃發展的女子教育並未延伸至,許多家境良好並有志向學的女性,無法在臺灣本土獲得深造的機會,多負笈海外留學。(圖4)
綜觀日治時期的女子教育發展,雖然能受教育的女性仍以出生於富裕家庭的中上階級為多;教育內容上,女性還是多被灌輸以家庭為主,輔佐男性為重的思想。但不可否認的是,女子教育的發展,不僅擴大女性的知識領域與生活空間,也成為女性走出家庭,進入職場的有力憑藉。另一方面,知識分子所傳入的重視女子教育、提倡、肯定、鼓勵妻女參與公眾活動等新觀念,也漸漸影響至普羅社會,影響戰後女性地位的提升。 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歡迎您親自透過第一手歷史檔案,來瞭解過往女性經歷的生活及走過的道路。
本次展出的藏品,精選自臺史所多年來數位典藏成果,包括婚姻契書、人身買賣契約、個人日記、證件、公文、書信、圖像等數位化檔案。藉由數位典藏科技,不僅保存臺灣歷史檔案的多樣性;且能在彈指之間,以女性為主題,從不同視野,尋覓隱身在歷史長河中她的芳蹤。 有關特展的更多資訊請見:http://herhistory.ith.sinica.edu.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