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珍藏史料數位典藏及加值應用計畫

計畫主持人:許雪姬

執行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計畫介紹:

多樣性的文史資源是史學研究的重要支持,臺灣史研究所(以下稱臺史所)在田野調查研究室時期即致力於民間文書的採集。籌備處成立後,正式設置古文書室,專責古文書和檔案蒐藏與開放服務。

臺史所自1993年起參與檔案文獻數位化計畫,第一項成果為「臺灣文獻叢刊全文資料庫」之建置。繼之,1997年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稱臺灣省文獻會)合作,進行「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公文檔案」整編及數位典藏工作。2004年起,參加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擴及數位化內容,包含官方檔案、民間文書、個人與家族檔案、以及日文舊籍等珍貴史料。

隨著數位化成果之累積,為達成資源整合與永續服務之目標,臺史所於2007年起建置「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及「臺史所檔案典藏系統」,前者為數位化成果入口網站,後者則為文書檔案數位典藏系統。此外並規劃將歷年史料研讀成果進行數位內容加值,建置臺灣史知識庫,以支援臺灣史知識的進展與普及。

臺史所作為臺灣歷史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機構,將持續以臺灣歷史為核心,尊重在地住民之觀點,進行史料蒐藏與數位加值應用工作,以真實地呈現多元化的臺灣歷史面貌。

入口網站介紹:

以數位典藏計畫成果之整合及永續經營為前提,臺史所透過「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入口網站,整合古文書室及數位典藏成果與服務,提供實體典藏與數位內容之複合式文史資源服務。網站主要資訊架構包含:(1)資料查詢,提供臺史所自建與合作建置的數位典藏資料庫系統,其中,「臺史所檔案典藏系統」彙整臺史所藏品之數位化成果,並以檔案管理層次即全宗、系列、案卷及單件分層進行藏品描述,兼顧單件內容及多元構成之背景脈絡;(2)全宗彙編:以全宗(Collection)為單位介紹臺史所藏品,包含藏品內容及範圍、行政或傳記歷史、精選藏品等;(3)專題展示:以主題(Topic)方式,介紹各種專題的相關典藏資源,並做線上展覽;(4)網路資源:彙整網路上與臺灣史研究相關的免費電子化參考資源。

http://ithda.ith.sinica.edu.tw

特色典藏:

本計畫數位化內容包含古文書、個人珍藏手稿、公文檔案、圖像資料、地方家族史料等,皆為第一手史料,具有唯一性、無可取代之原始紀錄的珍貴價值,具有長久保存價值,永久使用性。

已完成典藏成果說明︰ 本計畫所建置並已開放使用之數典系統包括日治時期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第二期計畫中,將持續進行統整性檔案資源系統之建置,加入保存性以及智財管理資訊,有效管理實體典藏與數位內容典藏,以提供複合式檔案資源服務,支援臺灣歷史之學術研究,俾能永續管理與服務讀者。

杜香國擊缽吟作品

本藏品出自臺史所古文書室典藏之「杜香國文書」全宗,為大甲仕紳、實業家杜香國(1893-1947)文書,依照資料性質與經歷活動分類為「家族姻親函件」、「學校師友函件」、「實業活動函件」、「社會活動函件」、「藝文作品與函件」、「個人手稿」及「個人收藏」等7個系列,藏品年代約始於日治時期明治41年(1908)至民國35年(1946)。該批藏品不僅呈現其人際脈絡與家族發展,亦可一窺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文化、文藝活動及商業發展。

圖中所示「杜香國擊缽吟作品」為「藝文作品與函件」系列中之藏品。擊缽吟是文人聚會時所舉辦的競技活動,要求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創作,由詞宗依照元、眼、花、臚、翰、彔(錄)的順序評選等第,藉以切磋較量。圖中共有五件作品,第一至三首為「雛妓」七絕四支韻,第四及第五首為「豔紅」魁斗格,分別經詞宗評等為元、臚、彔、翰、元。透過杜香國藝文作品,足見其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以及日治時期詩社活躍及同好交遊之情形。

「乾隆49年正月(1784)楊世榜立杜賣盡店契」及「嘉慶25年12月(1821)裡族社番乞仔立找貼字」

本藏品出自臺北汐止地方望族-陳定國家族文書(1769-1984),其中又以陳定國(1882-?)個人相關的文書為最多。陳定國為汐止地區重要之實業家與政治家。依資料性質與經歷可分為「土地相關文書」、「地方政治參與」、「金融經營及產業開發」、「宗教活動」及「文化活動」。該批文書展現出200多年來,汐止地區在清代的土地開發、漢番關係、日治時期基層行政活動、政治活動、文化活動及商業活動等多種面貌。 圖一為乾隆49年正月(1784)楊世榜立杜賣盡店契。「杜賣」為土地、屋舍等不動產賣斷的契約。圖二為嘉慶25年12月(1821)裡族社番乞仔立找貼字,「找貼」即為「找洗」,為即追加或補貼價錢的契字。清代的土地「賣斷」概念與今日大為不同。雖契自中言明「一賣千休,日後不敢言及貼贖,亦不敢翻根找洗」,但從清代留存下的契約文書中可以看到,賣主甚至賣主之繼承者,如遇經濟困難時,可向買方「找洗」,更甚而可隔層找洗,如甲賣乙土地,乙再賣給丙;甲可向丙找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