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 Adobe Flash 播放程式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定四月二十一日殿試,二十五日傳臚,成為定制。1. 四月二十一日:日出寫到日落的一天。地點 保和殿過程 約早上五點起等候點名領卷。試場不給蠟燭照明以免釀災,日落即交卷。試士交卷後,受卷、彌封等官收封,用箱呈送收掌官。2. 四月二十二日:開始批閱考卷與決定名次的一天。地點 文華殿過程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起定讀卷官為八人,每人各領分配的試卷批改後,再交換批改數次。原則上挑出最佳十本給皇帝欽定最終名次,前十名以外之名次,原則上是依照此時讀卷官所決定的結果。3. 四月二十四日:小傳臚──皇帝欽點前十名的一天。地點 養心殿(或勤政殿)過程 皇帝最後閱覽試卷欽定前十名之名次順序後,傳前十名引見,謂之小傳臚。此時只要是應試的貢士,應全部前往等候聽宣。如果自己為前十名,但有傳呼不到以致延誤引見者,將受到直降至三甲之末的嚴厲懲罰。這一天,欽定十名(前十名名次順序由皇帝欽定)連同十名以外之卷(依照閱卷時的排定名次),即為最終之名次,由專人據以填榜,謂之金榜。以中書四人寫小金榜,四人寫大金榜。小金榜由學士交奏事處恭進存大內(道光二十七年小金榜現為中央研究院所藏),大金榜請用皇帝之寶,於傳臚日(隔天)張掛。4. 四月二十五日:傳臚典禮──全部新科進士正式晉見皇帝的一天。地點 太和殿過程 當日早晨,新科進士穿著朝服,頭戴三枝九葉頂冠,按名次奇偶分別佇立於東西。音樂一奏,相關官員引新進士就位。宣制曰:「某年月日測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傳臚官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左跪;第二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右稍後跪;第三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左又稍後跪。每名接連唱三次。待唱第二甲某等若干名、第三甲某等若干名,僅唱一次,不引出班。唱名完畢,奏樂,大學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進士均行三跪九叩禮。禮成,皇帝乘車輿還宮。禮部尚書奉大金榜,承以雲盤置彩亭內,行禮作樂。校尉舉亭,導以黃傘鼓吹,送出太和殿中門,至東長安門外張掛於長安街,榜張三日後恭繳內閣。*傳臚:又稱臚傳,是極為隆重的典禮,傳臚唱名的由來始於宋代。皇帝於御案前閱讀卷子,曰某人名,由左右開始傳於階下,衛士凡六七人,皆齊聲傳其名而呼之,因而得名。5. 四月二十六日:恩榮宴──慰勞考務人員與慶賀新科進士的一天。地點 禮部過程 恩榮宴為禮部賜新進士的宴會。除了慰勞這些考試辛苦許久的新科進士們,同時也答謝,如讀卷大臣、受卷、彌封、監試、填卷……等相關官員。6. 五月一日:感謝萬世師表的一天。地點 孔廟過程 當日早晨狀元率諸進士祭孔,感謝至聖先師的庇祐。

文殿試小金榜 - 動畫頁
文殿試小金榜 - 科舉過程
文殿試小金榜 - 介紹
文殿試小金榜 - 名人介紹
文殿試小金榜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