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42
撰文 / 文/謝鑫佑
圖 / 文/謝鑫佑

        很少人知道,現今我們常說的「梅蘭竹菊四君子」,其實是從「松竹梅歲寒三友」變化而來。宋、元許多畫家喜繪終年青綠的松樹祈福長壽、繪空心節幹的竹子自省謙遜、繪愈冷綻放的梅花明志傲骨;元四家之一的吳鎮,甚至將蘭花一同繪入歲寒三友之中,戲稱「四友」。
到了明黃鳳池的《梅蘭竹菊四譜》與清王概《芥子園畫傳》中的梅、蘭、竹、菊四譜,更確立了這四種植物在中國繪畫上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蘭最為畫家們所喜愛,是四君子中活躍於畫布上最久遠的,不僅近代文人以水墨捕捉蘭花賢俊自芳的美,當代畫家更嘗試以彩墨、膠彩、油彩等媒材來展現蘭花獨有君子王者的清洌幽靜。
        東方文人繪畫講究「畫意不畫形」(盤車圖詩,歐陽脩),自身品格、氣節、修養、情操如何借物表現,在重文輕武的宋代臻至顛峰,繪畫對象、繪畫技法除了要吻合寫實主義,更要切中象徵意涵,因此表現高潔、堅忍的梅花;代表賢君、王者的蘭花;隱含謙虛、亮節的竹子;象徵隱逸、高貴的菊,自然受文人雅士的歡迎,成為筆下抒情借喻的對象。此外四君子的樣貌、型態各有巧妙、互不相同,成為文人畫家練筆最好的題材。
        梅花簡約、枝幹多折,最能訓練畫家留白與用色技巧;竹枝直挺、節眼朗勁,是用來練筆力與速度的對象;菊蕾重瓣、繁複變化,可以以此鍛鍊耐心與細心;而蘭花則相當特別,花、莖、葉、根各自成一格,花朵型態嫻淑高雅、莖梗不嬌不媚、葉子飄逸含蓄、根鬚盤節俯仰,這對畫家而言不僅充滿挑戰,更因為每個部位情趣不同、美感各異,最適合一畫再畫。自宋末趙孟堅、鄭思肖開始畫蘭後,文人畫家發現蘭的清高、雅緻、飄逸、王者幽香,完全吻合個人理想、情操,因此由宋後,蘭不僅躋身四君子之列,更一躍成為畫壇明星。
        繪蘭始祖趙孟堅以勁利捲舒的筆觸,展現蘭葉秀雅清爽的姿態,放射狀的長葉錯落交織,布局成迎風爽颯如舞的模樣。運筆柔中有剛、剛內藏柔,花與葉皆一筆點畫而成,蘭葉的淡墨與花蕊的微濃墨色,變化對比、高雅含蓄,深深影響弟子趙孟頫與後世繪蘭的風格,無論是筆墨恣意的文徵明,或淡寫工筆的馬守貞,或揮灑大氣的徐渭,都能看出藏有趙孟堅「遠勝著色」的繪蘭風格。
        整個宋元明清的繪蘭風氣日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元代鄭思肖,他的蘭花同樣著重葉的表現,筆墨轉折,舒展出濃淡韻致的蘭姿,但最大的特色在於,他所繪的蘭花均無根。宋末元初,鄭思肖悲痛亡國,據聞他恥為元朝臣,因此坐必朝南,緬懷前朝,而且以無根蘭花來寓託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蘭花本來即象徵君子,如今在鄭思肖簡潔的筆墨下,更顯堅貞孤高。
        繪蘭進入清代依舊著重描繪蘭葉的變化,這股風氣同樣也傳入臺灣,曾受臺灣板橋林家邀聘為師,因而活動於板橋、艋舺、大龍峒的謝琯樵以瘦俊的風格、瀟灑清勁的筆墨,描繪了不少蘭花,其中以〈蘭石〉的水墨最為著名。旅臺多年的他因思慕故土,因而畫下幽蘭叢生於孤石之上的名畫,並落款:「蘭蕙叢生,紛披水石,聞香風習習……」清麗蒼勁的筆法,與繪畫上的成就,影響了臺灣美術的發展,與林朝英、林覺並列為明清時代臺灣詩畫三絕的流寓畫家。
        面對不斷更迭變化的時代,蘭花所代表的意義及象徵越來越明顯,日治初年出生於鹿港的王席聘便以擅長繪畫的蘭花,傳播中華文化,同時進行無形的精神抗日。彩墨畫作〈博古(蘭桂呈祥)〉以舊有水墨筆法、大量留白布局、蘭葉孤絕瀟灑,充分表現在異族統治者下不馴堅忍的君子氣節。
然而蘭花用以託喻伸志的情況,似乎到了日治後愈來愈淡,許多畫家出生臺灣、流著中華血、受日本教育,比起過去的流寓畫家前輩們更能接受身處時代變異洪流的現況,以出生於嘉義,並至東京川端畫學校學畫的林玉山為例,他筆下「四君子水墨畫」的蘭不再強調意喻象徵,並開始著重花朵型態的描繪,葉的比例雖重,但明顯可見因受東洋畫風影響,而講究用色與立體光影來詮釋花朵的痕跡。
〈梅蘭竹菊〉,林玉山
(臺灣, 1907-2004, 藝術家
創作日期:1925。
臺北:臺北市立臺灣美術館
        林玉山生於嘉義,本名英貴。曾至東京川端畫學校習畫,受岡村葵園、結城素明、平福百穗等四條派寫生觀念影響。1923年作品〈下山猛虎〉入選嘉義廳舉辦之勸業共進會書畫展覽,之後,張銘三先生特為林玉山命字為立軒,因此林玉山有些1924年之後的早期作品,落款即署名「立軒」。1927年以〈水牛〉等作品與陳進、郭雪湖同時入選首屆台展,人稱「台展三少年」。1935年再赴日本京都堂本印象畫塾深造。返台於嘉義結合許多喜愛繪畫的人士,積極推動藝術創作風氣。林玉山擅畫雀鳥、老虎等動物,頗為膾炙人口,晚年作畫風景講究立體光影,用色主觀大膽明亮,宛如現代新山水。
  「四君子水墨畫」,為梅、蘭、竹、菊四屏,其中只有〈菊〉一圖有乙丑(1925年)的落款,這批以「立軒」落款的早期畫作,畫風也非常近似北美館所收藏的「林玉山畫花卉桌櫃」林玉山親手所繪的四君子圖。而這個桌櫃是風雅軒對面傢俱行所製作的樟木傢俱,也是林玉山夫人1928年的新婚嫁妝,巧的是,桌櫃四君子畫也只在〈菊〉一圖有戊辰(1925年)的落款。四君子系列作品在當時是學習書畫的入門,因具有稱頌或祝賀之意,也是相當實用性的題材,從這兩件作品畫風的異同,也可追溯出早期畫風由拘謹到流暢的轉變。
        同時代的畫家呂孟津,所繪的「蘭花」更直接將花朵作為畫作主體,刻意挑選與過去瘦長葉型不同的蘭花品種來繪畫,運用留學日本所學的東洋畫(後稱膠彩畫)技藝,展現蘭花花瓣的粉嫩雅緻。嘉義名女詩人張李德和所繪「蝴蝶蘭」則大膽讓花朵綻放的面積,以大幅扇形佔據整張畫紙,這完全顛倒了過去蘭花畫作中「葉多花少」、「重葉輕花」的情況,明顯可見不僅是畫家接觸蘭花的品種日新月異,繪蘭的角度更單純以美學著筆,這與過去繪畫蘭花既要吻合寫實,更要尋求君子象徵的情況大為不同。
蝴蝶蘭〉,張李德和(臺灣, 1893-1972, 藝術家),創作日期:1940。
臺北:臺北市立臺灣美術館。        蘭花花朵的形態、色澤越來越被重視,陳進以極其細膩的筆法描繪「素心蘭」花瓣特有末梢淡綠的高雅顏色,與花蕊如蜜的深褐色。許深州則是發揮膠彩畫特有柔粉特質,細繪出「蘭花」花朵深處由淡黃轉淺牙色的柔美嬌嫩。而李澤藩速寫的「蘭花」,連葉莖都索性省略,僅以忽而彎曲、忽而間斷的線條,流暢勾繪出蘭花外輪廓自在而極富造型美的姿態。如同李石樵「蘭花草」中樣貌多變、形影交疊,同時又繽紛燦爛、華美熱鬧的蘭花們,型態與色彩的美,成為繪蘭最重要的主軸,確實與六七百年前宋代繪畫蘭花引為四君子的自寓抒情,有著絕大殊異的趣味。
〈素心蘭〉,陳進(臺灣, 1907-1998, 藝術家),創作日期:1981。
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蘭花〉,許深洲(臺灣, 1918-2005, 藝術家),創作日期:不詳。
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蘭花速寫〉,李澤藩(臺灣, 1907-1989, 藝術家),創作日期:不詳。
新竹:李澤藩紀念藝術教育基金會
〈1946蘭花草〉,李石樵(臺灣, 1908-1995, 畫家),創作日期:1946。臺北:李石樵美術館
【本文轉載自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島嶼.萬種風情網站 http://knowledge.teldap.tw/million/index.php

了解台灣典藏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