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20
撰文 / 文/謝鑫佑
圖 / 文/謝鑫佑

        幾種較為熟知的繪畫媒材中,大家最普遍接觸的,莫過於油彩,這種色彩鮮豔立體的媒材常見於多數的西洋畫作中,由於油彩色彩特性濃重、不透明、多種顏色調和不變髒,因此畫作往往呈現豐富、逼真的色彩,也成為西方繪畫史上最主要的繪畫材料,充滿立體感的油畫,特別有利於表現力量與重量;梵谷的「星夜」可見油彩厚重、堆疊,色彩厚度強烈得讓人喘不過氣。
        相較油彩的濃厚,水墨、水彩畫似乎顯得飄逸、淡雅,卻也因此,往往讓人覺得色彩飽合度不足,加上水墨、水彩的顏色呈現容易隨時間改變,因此大幅、傳世畫作鮮見選擇此等媒材。若說臺灣畫家們自西方學習油彩繪畫,並自中國傳承水墨技巧,那最初奠定臺灣人美術與繪畫根基的,還少不了日治時代的東洋繪畫,其影響層面甚至遠超過西方、中國,包括繪畫技巧與媒材,特別是這種,迥異於其他繪畫材料的「膠彩」。
        目前在臺灣畫壇,市場佔有率不如油彩,但卻一直飽受關注、擁有貴族氣息的膠彩畫,正是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傳入,當時日本人稱「日本畫」、臺灣人稱「東洋畫」,現在通行「膠彩畫」的名稱是直到1977年才由膠彩畫之父林之助所定。相較於其他繪畫材料,膠彩畫在繪畫史上的演變與面貌,似乎較油彩、水墨更為精采多元,早在中國唐代便開始盛行,當時稱做「工筆重彩」,因媒材質地特殊關係,畫作綻放出特有閃閃發亮、金碧輝煌的效果,因此又被稱為「金碧山水」。後經東傳至日本,立刻大受歡迎,成為11世紀日本大和畫、17世紀浮世繪最普遍使用的媒材;金碧山水也曾傳入韓國,稱為「色彩畫」、「韓國畫」。
〈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 十二之九 總督府夜景〉
鄉原古統(日本, 1887-1965, 藝術家),創作日期:1920-1925。
臺北:臺北市美術館。        這張繪於1920至1925年的膠彩畫,正是出自日本藝術家鄉原古統之手,擅長寫生的他因受聘來臺任教,前後停留臺灣20年間,創作悉數以自然景觀入畫,包括高山流水、綠林海畔,許多現今大家熟悉的市容街景,也大量被鄉原古統描繪。身為臺灣第一代膠彩畫畫家的他,不僅引領了臺灣膠彩畫的潮流,更奠定膠彩畫的基礎,而且從這幅〈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 十二之九 總督府夜景〉中可見明顯浮世繪畫風與題材。
〈樹冰〉,許深州(臺灣, 1918-2005, 藝術家),
創作日期:1974。臺北:臺北市美術館
        流傳到臺灣的膠彩畫明顯受浮世繪影響,初期無論取材、結構、用色、技巧無不可見浮世繪終期(1859至1912年)受西方照相術威脅而更專研於細膩筆法的創作特色。本名許進的桃園畫家許深州繪於1974年的〈樹冰〉正是完全脫胎自浮世繪的畫作,由於當初使用紙為底材,以致現今色彩輪廓呈現略不完整,但依然可見他已掌握膠彩畫柔和飽滿、豐暖溫潤的特質,將高山雪樹以浮世繪的色調、構圖充分表現。

        膠彩使用動物皮骨熬成的動物膠作為顏料溶劑,加上顏色來源是各種礦石精磨成粉,因此混入動物膠後,膠將每一粒礦石色分子忠實呈現於光線照射下,因此與顏料乾、濕顏色大不相同的油畫、水彩相較,膠彩畫是唯一所見顏色完全不失真的媒材。加上膠彩乾燥後,光線能透過礦石細微間隙反射,讓底層顏料襯托上層的顏料,因此具備「疊色」效果,疊色層次越多,色彩表現越豐富、立體,這是其他媒材辦不到的。
〈南街殷賑〉,郭雪湖(臺灣,藝術家),
創作日期:1930。臺北:臺北市美術館。        知名文學家郭松棻之父郭雪湖於1930年所繪的〈南街殷賑〉雖然依舊可見浮世繪風貌,但可看出他運用更豐富多變的色彩,來呈現迪化街城隍廟口的熱鬧繁華。同時,他更掌握了膠彩媒材繪於不同底材上的變化殊異,讓繪於絹上五彩繽紛的街景,呈色更為飽滿、紮實;而膠彩才有的柔潤效果,更讓郭雪湖成功用來表現煙霧繚繞的景致。
〈後庭〉,呂鐵州(臺灣, 1899-1942, 藝術家),創作日期:1931。
臺北:臺北市美術館。        膠彩畫被引進臺灣後,許多畫家紛紛開始嘗試這種新的媒材,多數畫家依然選擇浮世繪畫風作為創作概念,而一些畫家則選擇傳統中國水墨,作為創作基底。清朝秀才呂鷹揚之子呂鐵州便是以中國傳統繪畫為基礎,嘗試選用膠彩進行創作的先驅,這幅繪於1931年的〈後庭〉,不僅沿襲花鳥畫應有的架構、選材,更重要的是發揮了水墨留白的特點,中國畫、東洋畫交融,在當時的畫壇一時蔚為風尚,難怪享年44歲、僅活躍畫壇13年的他,至今仍被視為影響深遠的重要畫家之一。
〈洞房〉,陳進(臺灣, 1907-1998, 畫家),創作日期:1955。
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在日治時代結束時,膠彩畫一度成為臺灣畫壇的主流,鄉原古統的學生陳進,便是將膠彩畫持續發揚光大的畫家之一,同時她也是光復前臺灣著名畫家中唯一的女性。正因為這個原因,陳進的膠彩畫出現了在其他男畫家作品中,所看不見的細膩精緻,而這似乎也開啟了膠彩畫另一個層面─擺脫日本畫風格,臺灣特色開始萌芽。陳進描繪了大量的女性,其中不乏原住民活動、農家起居、花卉,每一幅都夾藏著濃密的情感。繪於1955年的〈洞房〉清楚捕捉新婚女性臨床盼夫的神情,膠彩畫才有的透明感與疊色效果,在畫中薄被上一覽無遺,堪稱傑作。
〈月下競艷〉,林之助(臺灣, 畫家),創作日期:不詳。
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而被畫壇稱為膠彩畫之父的林之助則將膠彩畫推向另一個顛峰,除了為日本畫、東洋畫正式定名為膠彩畫,他運用膠彩的技術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這幅〈月下競艷〉畫的是一夜曇花正準備綻開的片刻,以直線描繪花瓣線條,並逐瓣繪染象牙白與淺乳白色交織變換的柔和色澤,每一朵曇花中,更精筆工法呈現花蕊最細微的部分。林之助的畫作完全發揮了膠彩柔和的特質,更展現一種溫雅閑適的靜美,自此為膠彩畫樹立起不朽的典範。
【本文轉載自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島嶼.萬種風情網站 http://knowledge.teldap.tw/million/index.php

了解台灣典藏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