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蘭文里 圖 / 蘭文里 聯隊旗,顧名思義也就是軍中聯隊單位所擁有的軍旗。在幾年前,也曾有總統視導部隊時聯隊旗應聲折斷,而被媒體拿來大做文章的故事。不過,對於曾經在軍中服役過的朋友來說,單位軍旗可是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如果稍有不敬,不必等軍法審判,恐怕學長就會先把你痛斥一番。畢竟軍旗是單位的象徵,在講究團隊精神的軍隊組織中,這片布所代表的可是一整個單位的存在與榮耀。 近代各國軍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歐洲。當時各國陸軍的團級單位,多半會有自己的軍旗,出戰時高舉軍旗,作為視覺號令、鼓舞弟兄們奮力向前。一旦旗幟落入敵手,大概也就代表這支部隊已經全軍覆沒。 在十九世紀的亞洲,日本與西方的全面接觸,雖然慢於當時中國的清朝,不過就軍事方面,日本的現代化卻比清朝來得徹底。日本人不只再次接受洋槍,連制服、軍旗,甚至是走路的方式,都開始脫亞入歐。這種軍事文化的蛻變,在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中的《隱劍鬼爪》,有著精彩的視覺敘事呈現。 聯隊相當於西方的Regiment,也就是中華民國陸軍以往的團級編制。以十九世紀末的日軍來說,一個步兵聯隊以大佐或中佐為其主官,下轄三個大隊營,總兵力可達1721人。從明治維新開始,到太平洋戰爭結束日本投降為止,舊日本陸軍一共成立了524個以數字命名的步兵聯隊,另外還有近衛步兵聯隊、臺灣步兵聯隊、獨立步兵聯隊、八國聯軍之後特別設置的中國駐屯步兵聯隊等,種類繁多。 而從明治時代開始,為了鞏固軍人的榮譽精神,日本政府替軍隊設計了一套制式的聯隊旗。每當成立一個永久性的步兵或騎兵聯隊,就會由天皇親自授予聯隊旗。聯隊旗基本上是由旭日旗演變而來,旗面上書有聯隊名稱,三邊飾有紫色流蘇。日本聯隊旗的掌旗官,通常都是聯隊中表現最優異的少尉,臨戰時另外還會再編派兵員善加保護。只是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朝七十載光陰,向外侵略之事所在多有,大部分的聯隊旗都慘遭彈洗、飽經風霜,多半留存至今的聯隊旗影像也都是旗面破破爛爛,只得流蘇之形。不過,在開戰時擎著這破爛軍旗,卻又能喚起莫名的浪漫流血主義情懷…。
由於聯隊旗是天皇御賜,又是單位象徵,因此依照日軍軍律規定,如有全滅之虞,主官必須善盡保護單位榮譽之責,將聯隊旗焚毀,日本軍官也真的百分之百服從這道命令。因此,日軍的對手雖然經常可以繳獲上書「武運長久」的日本國旗,但那多半只是日本士兵個人的所有物,並不是單位的軍旗。 為了喚起國民的愛國精神,二戰之前的日本政府,對於宣揚軍國主義總是不遺餘力。在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數位典藏成果中,我們就可以讀到一份1932年出版的《皇軍聯隊旗寫真帖》,作為向讀者灌輸John Keegan所言「戰士文化」的素材。
今天的臺灣,雖然三軍各單位都有自己的軍旗,但是我們在公開的網路場域中,卻不太容易能夠知道各軍編制單位層級的軍旗長甚麼樣子。這或許也是因為臺灣遠離戰火半世紀,人們對於軍隊的情感,已經不那麼濃烈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