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陽光、影子 圖 / 陽光
豔紫荊為小喬木,葉革質,形狀似羊蹄,長寬均約9-13cm,脈掌狀,9-11條;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瓣5片,花紫紅色而有芳香,徑約8-12cm,雄蕊5枚,與雌蕊反向彎曲;莢果通常不結種子。豔紫荊的花朵,乍看之下略像嘉德麗雅蘭之類的洋蘭,因此英文稱其為”Hong Kong Orchid Tree”(香港蘭花樹);至於豔紫荊之名,則是由於其花似中國名花「紫荊」,而更碩大嬌豔。 豔紫荊在1965年被香港選定為市花,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而成立特別行政區後,豔紫荊則設計成為區徽、區旗上的圖案,此外在港幣上也可以看到艷紫荊花;不過,在香港它被稱為「洋紫荊」。本種植物在香港的公園、路邊以及台灣與世界許多地方廣泛栽種,它吸引人的葉形和燦爛耀眼的花朵,為灰暗的城市帶來炫目的色彩,相信大多數民眾都對它甚為熟悉,但知道它的歷史和發現經過的人可就不多了。 豔紫荊首次是由香港植物及林務部於1903年的年報提及,報告中寫到,該樹木品種神秘的來源和燦爛的花朵早已引起人們的興趣。它大約是在1880年於香港最西邊的一個小山丘摩星嶺的樹林中被一位法國傳道會的神父發現,並引入薄扶林道一帶的修道院,其後再引進植物公園。直到1908年,這個植物才由林務部的監督S. T. Dunn,用拉丁文描述了特徵,並在植物學報正式發表它作為一個新種;其種小名”blakeana”是以1898至1903年的港督Henry Blake爵士夫婦命名,以表彰其對植物公園的支持;它珍貴的模式標本目前存放於香港植物標本室(HK)。Dunn發表之文中也寫到艷紫荊這個特殊的物種得以保存,實有賴外方傳教會神父們的功勞。學者曾將它的標本與存放在英國邱園標本館和其他標本館中的類似植物比對過,至今仍未發現其他地方有和它相同的天然族群。 經過多年的研究,香港大學的植物學者們在2005年終於確認了豔紫荊是洋紫荊和羊蹄甲的天然雜交種,而這三種植物先後引進台灣做為庭園樹及行道樹,在各地都甚為常見,因其葉形、花形均極為相似,常常令人難以分辨,有時候叫這個名字,有時候叫那個名字,甚至以為好像都是可以相互取代的通稱。記得以前因為這些植物的名稱,還跟同學吵得面紅耳赤,因為明明就不同,但他們卻硬說是一樣的,後來找了資料,再跟實際植物比對,同學們才心服口服,而看過本篇的您,一定要知道這三者如何區別喔!整理如下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