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 Adobe Flash 播放程式

漢武帝(西元前140-87年)為了對抗匈奴,數度派軍出塞,大敗匈奴,奪取河西之地,建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他除了移民墾殖邊地,更在北及西北方遍置烽燧、郵驛,派兵屯田戍衛。戍守居延的官兵,除了邊地的騎士,還有很多是來自內郡的戍卒、田卒和刑徒。張掖郡的邊塞烽燧候望組織大致如下:肩水部都尉太守 > > 候 > 候長 > 燧長(每燧有燧長1人、燧卒3至5人)居延部都尉漢代於西北要塞設置烽燧,每燧有戍卒三、五人,多達30人左右。若匈奴南下,「以烽主晝,以燧主夜」,白天放煙,夜間點火,以通敵情。「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通稱為「永元器物簿」,是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永元器物簿」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漢簡中,木簡、墨跡及編繩保存都最完整的一份漢代簡冊。簡冊由四組編繩、由77枚木簡編連而成,許多字壓在編繩之下,很明顯為先寫後編。除兩支空白簡,其餘簡上是五份廣地南部按月及四時上報部內破胡燧、澗上燧釜、磑、弩、箭等裝備用品數量及情況的報告書,內容為東漢和帝永元年間(西元89-105)廣地候官下屬之候長,向上級候官所作的報告,類似現代軍隊的裝備檢查清單。這份簡冊不但使我們了解漢代如何編造簡冊,也使我們認識漢代邊塞有哪些裝備,又如何檢查裝備。

永元器物簿 - 首頁
永元器物簿 - 由來
永元器物簿 - 價值
永元器物簿 - 介紹
永元器物簿 - 延伸閱讀
永元器物簿 - 動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