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65
撰文 / 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品慧
圖 / 臺史所檔案館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1921)被視為早期重要的攝影代表人物之一。他具深度的拍攝手法,除了將旅行中所見的亞洲人物、地景、文化帶回家鄉外,這些相片也成了珍貴的歷史紀錄。雖然停留在臺灣的時間非常短暫,但是他所留下的影像和筆記對於研究1870年代的臺灣提供了相當寶貴的資料。可以互相補充與參看「時空旅行」特展旅人-沈葆楨,觀察和其同時代來臺的西方人,如何詮釋當代臺灣風情

一、背景

1837年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的約翰湯姆生,早年曾在愛丁堡的光學儀器製造商擔任學徒工作,除了讓他在實習期間對拍攝技巧有了進一步認識,也奠基了他日後可以透過相機記錄不同社會的所見所聞,將他的作品發揮的淋漓盡致。如同很多具有抱負的蘇格蘭年輕人一樣,湯姆生對亞洲世界有著憧憬。25歲時隨著有鐘錶製造和攝影專長的兄長到新加坡一起經營精密、航海、光學等儀器的生意。這時候的湯姆生,除在新加坡設立他自己的攝影工作室之外,開始不間斷地到鄰近的國家旅行,透過攝影及文字記錄下人們在城市與鄉村的日常生活。1866年回到愛丁堡時,發表了他在暹羅及柬埔寨拍攝的作品,同年被選為皇家地理學會的成員。1867年初,出版了第一本攝影集The Antiquities of Cambodia,並於同年中再度回到新加坡。1869年移居香港,在此設立另一個攝影工作室,也開始透過相機記錄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旅行途中,在廈門遇到同樣來自蘇格蘭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從馬雅各口中得知一些與臺灣原住民相關的有趣故事,因而跟著馬雅各來到臺灣,展開福爾摩沙的旅行。

二、拜訪平埔族部落的機緣

湯姆生在臺的足跡主要集中在臺南地區,也是馬雅各醫生傳教、行醫的主要地區之一。馬雅各醫生比湯姆生早5-6年到臺灣進行宣教及行醫的工作,對於臺灣的事物較為熟悉。傳教初期,馬雅各因受到當地漢人的排斥,在臺南府進行得並不順利。在同時間,與同是蘇格蘭人的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1840-1907)相遇。必麒麟在臺期間非常活躍,從參與處理海關稅務、臺灣樟腦交易、協助英美領事處理與臺灣衝突的事件,到時常進出原住民部落,都有他的蹤跡。也由於必麒麟的語言天賦以及涉略的人事物極廣,在馬雅各十分挫折的時候,帶著馬雅各醫生拜訪了幾處原住民的部落。這些原住民們視他們如自己的子民一般。這次行程的愉快經驗,除了為馬雅各醫生在傳教、行醫方面有了新的開展路線,也和原住民的朋友又拉近了一些距離。這應該是湯姆生來臺時,馬雅各帶著湯姆生再度拜訪他們的原因之一。

三、在福爾摩沙的足跡

從湯姆生1898年出版〈Through China : with a camera〉的文字和影像紀錄中,可窺見一位西方旅者在1871年初次到臺灣的心情。對於聽到關於原住民種種駭人的傳聞並未能阻止湯姆生對他們的好奇心。前往臺灣的航程中,不平靜的海浪,使得這趟航行並非輕鬆。加上一位同行馬來人的船員訴說著船隻有觸礁的風險,以及島上住著獵殺人類的野蠻民族。但對於所有的傳聞,湯姆生他只想自己親眼看到。儘管湯姆生筆下寫著這些傳聞,不過大都是近期發生的突發事件以及日本和中國之間的衝突。然而,這本書所描述的內容是在離開臺灣後才完成。種種的傳聞,確實影響了當時湯姆生的感受,相信也影響了日後規劃在臺行程的路線。湯姆生在1871年4月初跟著馬雅各醫生從打狗(高雄)上岸後,曾經與在打狗進行傳教的蘇格蘭李庥牧師(Hugh Ritchie)會面。李庥牧師告誡他當時的臺灣南部地區並不平靜,因而打消了探訪原住民的念頭,轉而隨著馬雅各醫生北上到臺灣府及周圍的平埔族傳教區域。湯姆生先後與馬雅各醫生到拔馬(左鎮)、木柵(內門)、柑仔林、甲仙埔(甲仙)、匏仔寮、荖濃、六龜里等地。在這短短約一個星期的時間,湯姆生用相機記錄下臺灣平埔族人與山林間自然景觀的影像。(圖1和圖2)

約翰湯姆生眼中的臺灣內門地區

圖1:約翰湯姆生眼中的臺灣內門地區
(圖像來源:《Through China : with a camera》,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翰湯姆生眼中的臺灣荖濃地區 翰湯姆生眼中的臺灣荖濃地區

圖2:約翰湯姆生眼中的臺灣荖濃地區
(圖像來源:《Through China : with a camera》,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四、湯姆生使用的拍攝器材和拍攝手法

湯姆生當時使用的攝影方式是屬於火棉膠濕版攝影(wet collodion process),所準備的器材包括木製相機、帳篷作為移動式暗房、玻璃底片、感光顯影用的火棉膠和硝酸銀化學藥劑。這個攝影技術是由英國人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切爾(Fredrick Scott Archer)於1851年發明。背負這些攝影設備行走於原始山林路徑不甚方便,為此,湯姆生雇用了幾名挑夫協助他拍攝的工作。濕版攝影曝光時間可從數秒至2分鐘左右,因此也考驗攝影師拍攝技術和與被拍攝者之間的互動。也或許是馬雅各醫生引見下,平埔族人沒有與其他西方人之間有對立和不愉快的經驗,讓他們在湯姆生的鏡頭前可以表現如此自在和平靜。而這也可以從湯姆生〈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的筆記中看到,他所接觸到的平埔族人對他們一行人的態度都非常的熱情體貼。

結語

湯姆生不是19世紀唯一來臺的西方旅者,而他的旅程觀察紀錄對研究當時臺灣社會的歷史有著難以言喻的價值。同時,在人類學尤其是南島民族的研究上,也是極為珍貴的史料。以當時攝影器材、技術尚在發展的階段,拍攝程序是一個笨重而繁瑣的過程,但他積極的深入他未曾接觸過的領域,去記錄、探索。雖然,他來臺只短短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從〈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一書中,不難發現他將所見所聞透過拍攝和文字描述記錄下來。這些資料的認識與使用,可讓我們直接感受到一個西方的旅者在臺灣,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上,是用什麼樣的觀點來看待這些新奇的事物。而在現代的我們,也同樣的好奇,從他的作品來瞭解他,同時也瞭解臺灣的過去。

參考資料

費德廉、羅效德,《看見十九世紀臺灣》,臺北: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曾芳玲,《波光流影-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鏡頭下的福爾摩沙紀行》,高雄:高市美術館,2012年。

必麒麟,《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時空旅行 Traveling in Time 參觀資訊

展覽地點: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展示中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二樓) 115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展覽日期:2013年8月29日(四)–12月25日(三)

開放時間: 每週一到週五上午9點至下午5點

特別開放日:每月第一個週六 (9/7、10/5、11/2、12/7)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承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主題網站:http://travelingintime.ith.sinica.edu.tw

導覽預約專線:02-26525277林玉雯小姐

導覽預約信箱:betty168@gate.sinica.edu.tw

線上預約網址:http://digiarch.sinica.edu.tw

相關網站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http://www.asdc.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http://digiarch.sinica.edu.tw/index.jsp

中央研究臺灣史研究所:http://www.ith.sinica.edu.tw/

中央研究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