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圖 /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中,男性大多負責農務耕作等工作,而女性則擔負了養兒育女、照料家庭的任務。以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科的教科書插圖來看,更是圖像式的呈現出婦女需侍奉翁姑、丈夫與子女的「良母賢妻」形象。圖1中,女性於晚餐時坐下用餐前,需先為家人打理好一切用餐細節,正凸顯了女性照顧家庭的角色。
然而,除了家庭角色之外,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女性開始有了另一種社會生產的角色。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隨著臺灣工商業逐步發展,勞力密集產業開始有大量的人力需求,如製茶業便需要大量人力從事採茶(如圖2)、揀茶與包裝等工作。由於這些工作大多需要細心且不需專業技能,平日從事如紡織、編織等家庭副業的婦女,逐漸將工作場域從個別的家庭集中到特定工廠或區域,從事雇主所交辦的作業事項。
再者,女性勞動人口不但投入清代延續以來的製茶業,也投入其他勞力密集產業當中。日治時期政府為發展臺灣各地特色產業及各項經濟作物,1902年起便引進黃麻優良種子在各地進行試種,1905年9月葫蘆墩成立黃麻紡績工場,資本20萬円,為臺灣麻袋工業的濫觴。此後,中南部地區製麻工場紛紛成立,繁複的製麻程序也投入大量女性人力。(如圖3)
二次大戰之後,臺灣產業百廢待興,為穩定物價並解決失業問題,政府乃首先發展勞力密集的民生輕工業。從1950年代開始的進口替代時期,到1960年代的出口擴張時期,在國際情勢帶動及政府政策的積極推展之下,紡織業引領著輕工業大幅成長,臺灣廉價的勞動力更使臺灣經濟快速起飛。這些廉價的勞動人口,絕大部分來自於將大半青春都奉獻在生產線機台前的女工們(如圖4),當時臺灣年輕女性所提供的勞動力,可謂是促成臺灣經濟奇蹟的重要因素。
百年來,女性角色從主要照料家庭起居生活,進而兼營家庭副業,並轉變成為職業婦女。女性在經濟上雖說已能脫離男性依附者而獨立,但大眾對於女性應有傳統「賢妻良母」形象的期待仍然存在,女性與男性擁有同樣的社會角色之外,職場上的歧視、男女家庭責任分攤的不平衡等,都是現今職業婦女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雖然走向男女平權之路仍須努力,但期許兩性共構的社會中,能以互相尊重的態度,來為家庭、社會及國家貢獻心力。 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歡迎您親自透過第一手歷史檔案,來瞭解過往女性經歷的生活及走過的道路。
本次展出的藏品,精選自臺史所多年來數位典藏成果,包括婚姻契書、人身買賣契約、個人日記、證件、公文、書信、圖像等數位化檔案。藉由數位典藏科技,不僅保存臺灣歷史檔案的多樣性;且能在彈指之間,以女性為主題,從不同視野,尋覓隱身在歷史長河中她的芳蹤。 有關特展的更多資訊請見:http://herhistory.ith.sinica.edu.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