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17
撰文 / 文 / 吳鈞堯
圖 / 文 / 吳鈞堯

        這麼說,或許讓人驚訝了︰「多數金門人沒去過馬祖,多數馬祖人也沒到過金門」。金門、馬祖,名字相伴一甲子,怎能相見兩不識?還有許多人以為,金馬兩島,雞犬相聞,搖小舟,唱幾首歌,即能彼此拜訪。而其實,金門到馬祖、金門到高雄,都是三百公里。從台灣本島來估量這有多遠,從基隆岀發,雖不至到墾丁,也得到高雄,才有三百公里。
        我遲至二○○八年七月底,才首航馬祖。二○○一年曾與卸任的馬祖縣長劉立群,參加文化總會活動,同登玉山。劉看見我,用力握手招呼,金馬雖遠,人情卻近,劉邀請我日後到馬祖找他。岀發時,遙念舊友,才想起劉已逝世多年。
        妻兒先幾天岀發,約好東莒見,我到基隆搭船,詢問多位當地人,卻沒人知道基隆有船到馬祖。正徬徨猶豫,一士兵走出超商,說他要搭船,可一起走。候船處滿滿是人,主要是士兵、馬祖居民,觀光客則少。領路的士兵說,往返馬祖麻煩,只要浪大,船就停開,船公司都要求乘客岀發前再確定,免得白跑。
        上船、找床位,上甲板、眺望基隆港滿天星斗。此趟旅程,猶如拜訪同父異母的血緣兄弟。我的血緣同胞們,多在船艙餐廳用餐、聊天,有的已端躺床位,有的坐在甲板長椅沉默飲酒。馬祖風光好,我跟妻都想再去,就在隔年八月,邀請弟弟一家跟岳父共往。多了孩子,便多了好幾雙眼、好幾顆心,大家新鮮逛床鋪、餐廳。孩子們難得相聚,最後窩在床鋪玩牌。臨床的乘客微笑地看著興奮的孩子,對孩子玩鬧,不以為忤。我想起第一次回去,隔壁是夫妻,到馬祖作水泥工程。他們說在馬祖工作穩定,一旦接手,至少能做一季或半年,若在台北,則得天天跑台北橋找零工。這回的床鄰更特別,他受委託,專程到馬祖某海域,按海面下一百公尺、兩百公尺等,分層取水。把分層水帶回台北,就算完成任務。工作看似簡單,卻需要專業設備,更不能亂取海水虛應。
        船駛離台灣,孩子們禁不住好奇,扔了牌,往甲板上走。燈光沿著島岸排列,聲勢壯闊。時間一分一秒瀝淨後,燈光跟島,徐徐化入黑暗。孩子們沒等到最後一盞燈光隱沒,即快步下樓,四個人擠一張小床,臉上喜悅洋溢,彷彿以床為家。
大埔石刻紀念明末名將沈有容抗倭史實,石刻共41字,出於明末名臣董應舉之筆,是馬
祖地區唯一的碑碣古蹟。 〈大埔石刻〉,年代:明崇楨年間,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第一次馬祖行,拜訪西莒、東莒,以及南竿、北竿,第二次則專程到東、西引。我跟弟媳婦說,金門、馬祖大不同,比如金門說閩南語,馬祖說福州話;金門住三合院,馬祖住石頭屋。大家一聽,驚訝難掩。我說,「到了鄉下,大家不自覺說閩南語,前一次到馬祖,老習慣沒改,說了半天,才發覺馬祖人未必能聽懂。」金馬不同,歷史沿襲又多相同。譬如清初,朝廷為了遏止民間資助鄭成功,頒布「遷界令」,金、馬同樣受創,居民遷離故居二十餘年,再回鄉,家園已荒。金馬都曾力抗倭寇,明末抗倭名將沈有容,且留下大埔石刻紀錄原委。
戒嚴時期,金、馬等外島的貨幣仍與台灣本島有別,圖中右起第二列第三張為馬
祖地區50元紙幣,特別註明「馬祖」字樣。右上角的金門1元紙幣,則標明「限金
門通用」。 〈紙鈔〉,張米咖攝,許坤蘭保存,年代:1946~1949,臺北:行政
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庄文化資產普查資料庫。
        國軍退守金、馬,兩個島使用的紙幣印有「限金馬地區通用」字樣。國軍在兩個島施行正名政策,舉凡俗氣的、俚語的、不雅的,盡皆改。馬祖莒光島,形似蹲踞在閩江口外的小狗,舊稱東犬、西犬,合稱白犬,而今改為東莒、西莒,合稱莒光。西莒島青帆鄉,因為韓戰,成為美軍運籌帷幄跟物資轉運之地,屋舍沿山壁而蓋,錯落擁擠,韓戰時熱鬧非凡,一度有「小香港」之稱,而今喧嘩盡去,現在西莒最知名的,是到蛇坵,尋找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
        二○○八年,我們沒有看到神話之鳥,但在東莒大埔村看見三隻毫不畏生的天鵝,社區營造者寶哥,帶領我們逛大埔村,三隻鵝警覺到人的靠近,呱呱示警,再從邊坡上,氣嘟嘟地衝下來。孩子被嚇退幾歩,我揚聲一吼,鵝群洩了氣,節節敗退。不再惡行惡狀的鵝,孩子就不怕了,追著鵝玩。大埔村是個無人村,往昔尚有居民賴軍隊所需營生,撤軍後,住戶紛紛搬遷。一個無人村,天鵝才能如此膽大,見了人,就追上來。一個無人村,卻遺下精巧可愛的石屋、涼亭,端整中的荒蕪,更見荒涼。寶哥正以村落為構想整體,分置住宿、廚房、咖啡廳等功能,如此,村落將可重整為度假別墅,帶動地方觀光。
        寶哥說著時,廣播忽起,東莒鄉正舉辦花蛤節。規模不大,群眾不多,主辦單位卻不減用心,設攤,邀請旅客到營區看駐軍「跳砲操」。我們告別寶哥,參加活動。上弦月、農曆初三、比眉尖還細。雲,濃淡不定,夜色漸次降臨,星光慢慢突圍。不遠前,東莒燈塔明光乍放,卻讓它更顯孤獨。
馬祖東莒燈塔,東莒舊稱「東犬」。 〈東犬燈塔〉,年代:清同治11年
(1872),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孩子們聽到我們提到東西莒,神情嚮往,知道此行不去,又紛表失望。我只能說,東、西引也很棒啊。我心裡卻想,若統計馬祖各景點出現在各傳媒的次數,北竿芹壁肯定名列前茅。芹壁頻中選,在於它的建築跟海灣,以及島嶼散佈,宛如地中海。芹壁石頭屋屬閩東建築,跟閩南的三合院四合院大異其趣,形態如一顆顆石頭章子。芹壁最知名的是它的海盜傳說。據稱,陳姓地霸擁兵自重,荼毒百姓,剝奪民產,後來被正法。有人說,屋內的地道、海灣內的龜島,都可能埋有陳姓地霸的寶藏。
孩子們聽罷故事,遺憾更深,連岳父都說沒去可惜,不過,當船靠東引,大夥掄行李進飯店,一下子就忘了。下船,我們遇見的第一個景點不是東引燈塔,而是7-11。超商不惜成本,在東引開店,價格完全比照台灣,東引島士兵仍多,紛聚超商前頭,不一會兒,運來的涼麵、便當全被掃空,速度之快,讓孩子們不禁加快採購速度,怕沒買到,就得再等一天。
馬祖東引燈塔,原名「東湧燈塔」。東引燈塔為塔身、塔燈跟塔頂等三部分組成
,高三層,已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東湧燈塔〉,年代:1904,嘉義:國立嘉義
大學。
飯店前,機車出租,一車兩人,前往一線天、燕秀潮音、東引燈塔等。東引燈塔造於清光緒五年,原名東湧燈塔,塔高近十五公尺,塔內置旋轉透鏡石油燈,每二十秒閃光三次,為英國工程師所設計的白色建築,更添東引異國風情。沿岸樹木賴國軍駐守時種植,山坡到海,散佈木麻黃、日本黑松、相思樹等樹種。烈女義坑、海線龍闕、一線天等,都是知名的海蝕地景,尤其是一線天,猶留官兵駐守,毫不相干的兩只大石,中間鑿空,蓋營舍、納士兵,且建一只小橋聯通。我們都好奇,橋樑還能走人、還有人走嗎?不知誰先放聲呼喊,說是看見人影走過,大家凝視,看仔細了,紛紛為自然奇蹟、也為一個走過的時代,高聲歡呼。
東引不大,半個上午已遍覽,預定下午再訪西引,我跟妻子在午餐後,買幾罐啤酒,再訪一線天跟東引燈塔。浪,不一定都能依約灌進一線天,撞起轟然巨響,我跟妻坐在石階,聽浪。岩石巨大、浪聲喧嘩,隱約覺得心裡的石頭、浪聲,更為巨大。再訪東引燈塔,才發現為悼念八八水災罹難同胞,儘管千里之外,東引亦下半旗誌哀。
「一線天」地勢雄奇,被開鑿為駐軍營地,更見鬼斧神工。
〈一線天〉,吳鈞堯,拍攝年份:2009,台北:數位島嶼。 下午三時許,遊西引,到國之北疆,看最後的落日;到「人定勝天」等景點,看海天交闊。東引、西引本隔離,後建中柱堤連接,紀念蔣經國的「感恩亭」座落其上,並立蔣經國銅像。
中柱堤連接連接東引、西引,「感恩亭」內,鑄建了難得一見的蔣經國塑像。
蔣經國塑像〉,吳鈞堯,拍攝年份:2009,台北:數位島嶼。
蔣經國過世後,不設紀念日、不蓋紀念堂,人民對他的懷念卻與日俱增,孩子不禁佇立銅像前,細細打量。
馬祖的人口與經濟重鎮,非南竿莫屬,牛角村、八八坑道、天后宮等,表現社區之純、戰事之烈與民俗之美,是南竿必訪的景點。馬祖同金門,宗親意識強烈,早期都需搭乘軍艦往返,都因為戰爭而大量移民。金門移民高雄、左營、三重、中和、永和;馬祖移民基隆、中和、永和跟桃園、八德等地。國軍都曾參與植樹,綠化有功,兩個島都屬花崗石地形、曾被日本佔據,而天候變化更同時主宰兩個島的交通。
金門當局,極力架構導航系統,馬祖亦然,並向航空公司爭取,換開大型飛機,以容納更多遊客跟居民。試航初期,乘客搭載率偏低,縣府憂心航空公司考量利益,又會換回小飛機了。
這幾年,離島建設終受重視,不禁想起幾年前各離島曾藉金門,召開「離島連線」會議,馬祖、澎湖、烏坵、蘭嶼、綠島、小琉球等,都派代表參加,口徑對準中央,針對醫藥、教育、經濟、民生等問題,砲聲隆隆。離島的建設呼籲,中央或許聽見了,東引島小,社區活動中心並不小,電視、伴唱機、撞球與乒乓球桌、按摩椅等,一應俱全。晚餐後,大夥齊聚活動中心,我跟岳父打乒乓球,妻與弟媳婦試用各種健康器材,記得以前弟弟什麼運動都難不倒,這回卻說什麼運動都不擅,我吃一驚,依稀記憶走了岔路。
夜晚,人靜、天靜,連海也靜了,我跟弟弟兩家,盡情言笑,像短暫佔領東引島。涼亭外,夜漸濃,星越多。忽然想起,坐在老家外乘涼,也就是這副情景。我探頭往下瞧,天熱,居民閒坐屋外。孩子們注意到有位婆婆養了一條白狗,圍繞牠,摸耳抓腮,逗得不亦樂乎。居民非老即小,青壯一代多往台灣謀生。乘涼處正對海港,在那古老的、通訊缺乏的年代,看海的悠閒裡,必然夾雜著一丁點的不安,居民必曾緊盯著夕陽餘暉,至孤星初升、到晨曦輕揚,仔細審看船在黑暗中透露訊息、或在光影中顯現輪廓?彼時,看著海,也正看著家人離去跟歸來的路。路不平哪,有海溝與險風、有前途與渺渺不安,然而,船與港灣、船跟島,畢竟越散越遠了。
弟弟默默起身,走向7-11,回來時,拎著幾罐啤酒。拉環開時,「啵」地聲響,海面倏然一閃。微光,自東引燈塔來,悠忽忽地,跑過越來越暗的海面。

【本文轉載自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島嶼.萬種風情網站 http://knowledge.teldap.tw/million/index.php

了解台灣典藏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