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撰文 /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檔案館
圖 /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檔案館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戰爭後續導引1895年馬關條約的締結,也改變臺灣歷史的歸屬命運。該年,日軍依約至臺灣,以武裝由北至南執行接收,途中遭遇民團義勇的激烈抵抗,歷時5個多月才得以將臺灣納入囊中。2015年本所檔案館精心策劃「翻轉1895-乙未之役120年檔案特展」,藉由各式檔案紀錄,以多元視角重現120年前複雜交錯的歷史情景。除了文字紀錄與照片,圖繪也成為詮釋該年歷史的側寫。日本和清國畫師將取得的資訊,加入想像力,藉由畫筆詮釋1895年的各式風貌,並將其理念宣達於觀眾。

一、日本畫師所詮釋的1895

日本畫師於1895年前後所作之戰爭圖繪,多在向其國內民眾展示帝國向外擴張之軍事行動的百戰百勝,包含戰役主題浮世繪、風俗畫報與歷史畫帖等。

(一)戰役主題浮世繪

18953月,清、日雙方於馬關和談之際,日方先行派兵侵略澎湖,於326日占領澎湖全島。1為大阪市東區南本町4丁目86番屋敷於46日印刷,411日發行。內容為三格畫,包含漁翁島占領、我軍馬公城之砲壘掠取大勝利以及切斷俘虜清兵髮辮、護送清兵之圖。描述日軍攻占澎湖時,首先占領漁翁島,再奪取馬公城之砲臺,最後將擄獲清兵割去髮辮,遣返中國,以突顯戰敗者的屈辱感。

白萬/澎湖島占領大勝利圖2

1:澎湖島占領大勝利圖

檔案來源:楊儒賓教授提供


2為明治神宮之壁畫,描繪的背景為189567日,洋行商人與地方士紳迎接日軍入臺北城,期望以安定取代動亂,以使生命與財產獲得保障。石川寅治繪製近衛師團入城情景,畫中民眾搖著白旗夾道歡迎,遠處座落著城樓,為臺北城北門,騎兵隊中的第3位即為能久親王。

taicch-cch-B0110_00_00_0014_a01-0001-u

2:臺北御入城

檔案來源: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事蹟》,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3描繪1895828日日軍攻打八卦山與臺灣民軍激戰情景,由梅堂所繪,村上豐次郎於1895年發行。畫面呈現日軍於岸邊紮營,日軍則趁夜晚涉水渡過大肚溪襲擊民軍。這場戰役後,日軍在山上架起大砲,向彰化城猛烈轟擊。再以左右兩翼隊大舉攻城,全城在數小時內淪陷。八卦山與彰化戰役中,多位民軍將領戰死,包含吳彭年、吳湯興等人,重創桃竹苗民軍勢力。

T1021_0037-0001

3:臺灣八卦山激戰

檔案來源:戰役浮世繪,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二)風俗畫報

1895年所出版之《風俗畫報》,以新聞報導方式,描寫18955月底至10月底間乙未戰事,以圖畫搭配文字記錄戰爭,具體描繪民軍與日軍的戰鬥過程。4描繪714日龍潭陂(今桃園龍潭)民軍偵知日軍即將抵達,故號召庄民500餘人攻擊日軍。由於市街外緣叢生的竹林,無法由外部望見內部。日軍甫抵達時,民兵據守竹林,以步槍猛烈射擊,日軍難以通過竹林,遂轉換陣地攻擊,100餘名民兵遭擊斃。

file009(2)

41895年近衛第二旅團攻擊龍潭陂民兵作戰圖

檔案來源:《風俗畫報》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5描繪劉永福決定潛逃後,英船爹利士號船長預先向劉永福索拿了9千圓,保證順利將他送往廈門。劉永福因擔心日本軍艦於海上搜索,雖住在輪機長的房中,危急時則躲在煤炭間或水桶中。日軍獲知劉永福逃亡後,率艦直追,並上艦持劉永福的照片一一檢查乘客,卻未見劉永福蹤跡。1012日,劉永福曾向日軍求和未果,於是1019日登船離臺航向廈門。

20090110364_P011

5:劉永福逃走之際,日軍上「爹利士號」檢查

檔案來源:《風俗畫報》,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三)歷史畫帖

《臺灣歷史畫帖》為1935年臺灣總督府為慶祝始政40週年紀念,委託小早川篤四郎所繪,以宣揚臺灣歷史與文化特色,並於1939年出版。6為描繪1895109能久親王指揮與視察近衛師團進攻嘉義城之情景。近衛師團進攻嘉義城時,能久親王列於前衛砲隊後,民軍之砲彈頻頻飛來,能久親王則於榕樹下指揮若定。圖中左方則為該日中午近衛師團以火砲砲擊北門之情景,下午130分能久親王便由北門入嘉義城。7為日軍進攻臺南前,牧師巴克禮、宋忠堅與許廷光等數名士紳代表,於1020日夜間赴日軍營區,請求日軍入城,巴克禮與乃木希典對談之情景。乃木希典確認數人引導日軍進入府城的意願後,於1021日清晨率領第二師團入城。

61895年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嘉義城攻擊

檔案來源:《臺灣歷史畫帖》,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典藏

30910010251720_0043

71895年乃木希典與臺南市民代表

檔案來源:《臺灣歷史畫帖》,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典藏


二、清國畫報所詮釋的1895

清國畫師所作圖繪,多以臺灣民主國和劉永福為主角,情節則多凸顯劉永福於每場戰役的戰勝,包含香港日報館發行之新聞畫報、美籍記者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收錄在其著作中的畫報等。反映描述當時情景之新聞輿論中,較受人關注與為人所知的主題為臺灣民主國與和其相關的人物。

(一)香港日報館發行畫報

8標註「吳文藝齋印」,內容描繪18953月,清、日雙方展開和談,經歷5次談判,議決割讓臺灣。劉永福、丘逢甲、林維源以及生番頭目等面臨臺灣歸屬問題時,聚集商議,不願讓臺於日本。畫報內載:「臺灣者南洋之門戶也,和約有割臺之云,臺民聞之四野痛恨,紳富商集於撫署共議,不允讓臺於倭國,但願守臺以作自主。」其中畫面標註統領大兵紳富林時浦、中路大將邱逢甲,畫者將兩人的姓名寫錯,正確應為林時甫(林維源)、丘逢甲。作為傳說的新聞(畫報),間接體現南洋大臣張之洞期望以臺灣官紳為主體,表達臺灣內部「不願臣倭」的民意,以吸引西方國家的關注,進而出面干涉日本取得臺灣。

16126

8:臺灣官紳會議不允割地

檔案來源:大英博物館典藏

9標註「上洋吳文藝齋印」,內載「廣東來電云:52223,倭奴攻打臺南,劉帥假退30里,倭兵登岸歡天喜地,不料伏兵四起,殺死倭兵數千,此乃劉軍戰攻天下第一也。」描繪劉永福、劉大公子率領黑旗軍於鳳山埋伏,日軍中伏以致全軍覆沒。畫面中,民軍高舉「邱」(丘逢甲)、「林」(林維源)、「劉」(劉永福)旗幟,左下方則高舉疑為臺灣民主國老虎圖案的義旗。此外,右上方城牆上的民軍砲擊左上方從海上來的日本軍艦。事實上,近衛師團於527日才登陸臺灣北部,而日軍與民軍於高雄的交戰,實為1015日日軍艦砲擊打狗(高雄)砲臺,1016日乃木希典率領之第二師團占領鳳山城。

16126

9:劉永福鎮守臺南會同生番大勝

檔案來源:大英博物館典藏

10標註「上洋邑廟西首沈文雅製」,內容描繪臺灣民主國於巡撫衙門成立時的情景,紳商祝賀,以及紳民捐助餉銀一車車的湧入,以資助臺灣民主國與黑旗兵。民軍除了高舉「劉」的旗幟外,「民主國總統唐」的旗幟也隨風飄揚。紅框內民軍的捲髮髮型相當奇特,與其他人的辮髮不同。籃框內士兵服裝圖,其背上繡上「民主國護勇」,以作為民主國的專屬軍隊。「唐巡撫民主」為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邱逢甲中路大將」為義軍統領丘逢甲,「紳富林時浦統令大兵」為民主國議會議長林維源,「劉淵亭軍門」則為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並特別標註「臺灣劉帥黑旗兵天下聞名第一也」。事實上,民主國成立不過10天,林維源、唐景崧等人皆離開臺灣,欽命來臺辦理防務的劉永福,遂在臺南紳民的請求下,自駐防之旗後移至臺南府城,部署抗日。

16126

10:全臺紳民協助餉銀公舉唐憲民主總統國號永清

檔案來源:大英博物館典藏


(二)達飛聲收藏畫報

美國戰地記者達飛聲於1895年來臺後,隨近衛師團行進與採訪,後就島內情勢撰寫第一手觀察紀錄,並於1903年出版《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11為書中收存圖繪,為寓臺觀戰人來稿,愛蓮生所繪。內容描繪總督樺山資紀被劉永福、林朝棟等人擒獲後斬首。內載「廈門各商號來信云及:倭督樺山氏被劉大將軍擒獲,倭奴見主將被擒,隨即請西國大員向劉師懇情,願出五百萬金贖回。劉師未允,定要和約見還,始可贖回耳。因倭奴不允,隨將樺山氏投倭之丁禺亭審訊,明正典刑,梟首示眾,大快人心。」故事情節為劉永福擒獲總督樺山資紀,日方請作為第三方的西方人說情,願以重金贖回樺山。劉永福的目的,則希望馬關條約能歸還,以改變臺灣割讓的命運。屬於劉永福陣營的人物,除劉永福外,還包含林朝棟、吳光亮、聶天豹等人。「劉」永福的黑色軍旗高揚,紅、黃、綠、藍底色構成之「仁」、「義」、「禮」、「智」、「信」軍旗則豎立於畫面左上方。

20030150203_P004

11:劉大將軍擒獲倭督樺山斬首全圖

檔案來源:《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12為劉永福千金劉紅仙召集女兵與生番兵,高舉「劉」永福黑旗,手持武器攻破臺北日軍。內載「君辱臣死千古大義,臺南自大將軍鎮守有日,勝仗連獲。並有劉小姐恨倭奴無道,乃集女兵供倭奴於臺北,女兵厚其兵力,分路進擊。奈倭奴烏合之眾,伙血氣非女將敵,悲戶震野,愾氣重天,均負。」畫面中右上方還有陳軍師施法擊退日軍。兩幅圖畫內容並未真切地發生過,但傳達出作畫者對於劉永福抵抗日人的高度期望與對勝利的渴求。也顯示作為戰爭文宣,動人的情節往往會比歷史事實還引人注目。

20030150203_P005

12:劉小姐大破倭奴圖

檔案來源:《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三、結語

1895年的實體戰爭在你我熟悉的地域展開,描繪該年各式戰役和相關事件之圖繪,也成為乙未年文宣戰的素材,作畫者以色彩或線條於紙面上落筆開戰。圖繪內容雖未盡如史實,甚至充滿各式杜撰與想像,卻也反映身處時代現場的當事人,如何想像、理解與詮釋正在發生的歷史。

延伸閱讀

1.  許佩賢譯,《攻臺戰紀:日清戰史‧臺灣篇》,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2.  許佩賢譯,《攻臺見聞:風俗畫報‧臺灣征討圖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3.  達飛聲著、陳政三譯註,《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北:南天書局,2014年。


複製

了解台灣典藏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