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撰文 / 陽光、影子
圖 / 陽光

  • 學名:Melia azedarach L.
  • 科名:楝科 Meliaceae

苦楝每當寒冬時節,苦楝總是葉片落盡,看起來像是枯死的樣子,此外它還有著易腐而變成中空的主幹,為什麼會這樣呢?相傳是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當其逃避元兵追殺時,躲躲藏藏,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平安的地方,背靠著苦楝樹而打盹,但適值冬風凜冽,枝果飄零,苦楝的果實不停打在他的癩痢頭上,痛得朱元璋直罵:「你這個壞心的東西,你會死過年。」沒想到這樣的詛咒竟真的應驗了!「苦」楝之名的由來,原是因其樹皮、木材與果實味苦;然而,名中帶苦,配上過年時節凋零枯萎的景象,便成了不祥的象徵,再加上中國人豐富的聯想力與創造力,讓原本遭受詛咒的苦楝更是苦上加苦:苦楝的台語諧音,成了「苦苓」,聽起來也像「可憐」。因此漢人的庭院,是不種植苦楝的,就如同桑樹與喪的同音,結果也落得惹人厭的下場一樣。

苦楝株高約10-20 m,樹冠傘形,鬱鬱蒼蒼的苦楝樹皮呈暗灰色。葉為2-3回的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對生或互生,3-4 對,卵形或披針形,全緣或有鋸齒,基部不對稱。圓錐花序大約和葉子同時長出,腋生;花淡紫色,小形,有特異的芳香,花萼鐘形5深裂,花瓣5枚,雄蕊10枚,紫色,花絲連成筒狀,花柱一。果實呈核果狀,球形至橢圓形,徑約1公分;秋天成熟後轉成黃色,內果皮木質化,變成一堅核,核再分成6室,每室有種子1顆。苦楝在中藥上稱為「金鈴子」,您看看他的果實照片就知道原因了。

苦楝在臺灣的原住民傳統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台東的卑南族人稱之為gamut,意指具有香氣。祭師們為喪家除穢時,會手持苦楝花並用手指劃過鼻頭,祈求新的一年帶來新的好運。阿美族人和排灣族人都稱之為vangas,阿美族人以苦楝花開為春天到來的指標,如同西方的報春花;而當其結果的秋季,則可以開始用魚藤毒魚。而我媽媽曾經告訴過我,他們以前會取苦楝的葉來做香蕉後熟處理,而這樣處理之後的味道則會比用乙烯處理來得香。此外,將其葉片用來泡湯洗搓身體可以防止皮膚凍裂、治療皮膚病;而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取其嫩葉摩擦臉部皮膚,據說會變得更白嫩喔!

 

在台灣哪裡可以看到呢?

苦楝結金鈴苦楝分布於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琉球和台灣本島。在台灣除了低海拔的開闊地、林緣、石礫地、荒廢地與貧瘠的環境常見之外,由於其生存能力強、抗旱、耐鹽、耐污染,而又生長迅速、根深而利於水土保持,再加上春天有如薄霧般美麗的紫花、夏天有寬闊的樹蔭、秋天有金黃色的串串果實,落葉前還有變黃的葉色,種種美好的特徵,使其極適合作為造林樹、行道樹、公園樹,在台北市的台大校園、大安森林公園、台中市的中興大學,以及高速公路的一些路段,都可以欣賞到,中研院內則植於生態池畔。此外,您可知道其英文名為China tree或China berry?不知是不是因為如此,這以中國為名的植物,常成為華人抒發鄉愁的寄託,在不少小說、散文裡,您也可以發現苦楝的蹤跡。


複製

了解台灣典藏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