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美族是臺灣土著諸族中人口最多,教育文化水準最高的一族。共主要分佈區域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兩縣的窄狹海岸平原,另一小部及屏束南部恆春海岸地區。人口總數約五萬五千人。該族的內部再分類,依早期的分類只是依其分佈地區分為1.南勢阿美,2.秀姑巒阿美,3.海岸阿美,4.卑南阿美,5.恆春阿美五個地方群;較後期的分類歸併為1.北部群,即南勢阿美,2.中部群即秀姑巒與海岸阿美,3.南部群即卑南與恆春阿美。但從社會組織尤其親族組織形態來看,可簡單的分為南北二群;大港口以南,海岸山脈以東,及卑南溪流域,直到恆春的阿美族為南部群;是母系氏族raruma'an的社會;秀姑巒溪谷到奇萊平原的南勢阿美族為北部群;是無氏族的母系世系群ŋaŋasawaŋ的社會。從個人與家族的名制,親屬稱謂到親族體的單位名辭,都是南北互異的;北部群行母子連名制而南部群則行姓名制或姓名制加連名制。共他各種親族組織名稱與組織形態都可以分為南北二型。雖然恆春阿美與臺東阿美,秀姑巒阿美與南勢阿美之間也有相當的變異,但那些又是比較次要的;如南勢阿美有職能分類的司祭權制度silisinai制度,在秀姑巒阿美則有比較集中的kakita'aŋ與saparaŋao司祭權兼部落首長制等。惟自家族構成形態,婚姻與親族繼嗣法則的基本構造原則,整個阿美族間大致是相同的。雖然每一個村落社會也有不少各自殊異習俗存在,如秀姑巒群的馬太安(Vata'an)與太巴塱(Tavaluŋ)兩社,南勢的荳蘭(Nataoraŋ)薄薄(Pokpok)與裡漏(Ridao)三社,雖是毗鄰村落,但其許多親族組織與名稱常是互易的。這些大同與小異的特徵,時常反映著每個村落構成歷史背景。作者對於阿美族各群,曾經實地調查研究過的,有南勢群的荳蘭、薄簿、裡漏三社,秀姑巒的馬太安與太巴塱兩社,及南部的馬蘭(Valaŋao)與都巒(Toraŋ)兩社。這幾個社區中所搜集事實已經可以清楚的反映各群的親族構造的基本制度,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但要如果要知道該族所有的地方變異則尚不夠。因為像恆春與若干海岸部落的調查資料還是非常不夠,尚有待於繼續研究也。 (本文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