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導覽:中文名:藍臀鸚哥魚 學名:Scarus chameleon 台灣俗名:鸚哥、青衫(雄)、蠔魚(雌) 大陸名:藍臀鸚嘴魚 |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中文名:藍臀 學名:Scarus chameleon 台灣俗名:鸚哥、青衫(雄)、(雌) 大陸名:藍臀鸚嘴魚

  • 3350

資料識別: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出版者:
主題與關鍵字: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隨著成長,眼上方之頭背部溦隆起。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大成魚之齒板具一或二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6鱗;下列為1-3鱗。胸鰭具14軟條;尾鰭為微凹或半月形。稚魚(大約 8 公分以內)體呈黑褐色,體側有數條白色縱紋。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一致呈褐色,腹面較淡;背鰭橘褐色,具橄欖綠色緣;尾鰭裸露區黃褐色。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之體色為藍綠色,體中部具茶紅色區塊;鱗片外緣為橙色;眼之前方及上方具一道藍綠色的條紋,後方則有兩道藍綠色的條紋;頭上半部為黃綠色,下半部則偏橘關子。背鰭及臀鰭為藍綠色,中央具有縱走之橘黃色色帶;尾鰭為橘黃色,中央部位具D字型藍綠色斑紋,上、下葉緣亦為藍綠色。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外礁平臺、裸露的潟湖與臨海的斜坡區,深度從3 到至少 30 公尺左右。主要以藻類為食。當攝取食物的時候,雌性魚時常在混居魚群中,雄性通常個別地被見到。 地理分佈: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東印度洋的聖誕島與西澳大利亞斐濟,北至琉球群島,南至羅得豪島。台灣發現於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日期:
關聯:
語言:
管理權:
來源:
後設資料創用CC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點圖放大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