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8
Author / 呂少玄採訪整理
Images Provider / 臺灣本土魚類之數位典藏計畫

很難把魚類研究跟海洋保育聯想在一起,訪問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邵廣昭老師,了解他在學術研究之餘如何投入保育後,才知道兩者間的必要性。

邵廣昭老師主講「捕對魚,買對魚,才能年年有魚」講座

圖一:邵廣昭老師主講「捕對魚,買對魚,才能年年有魚」講座

邵老師投入魚類研究之初,並未想到有朝一日會踏入環保領域。碩士期間到中研院跟著當時動物所張崑雄所長作魚類研究,並隨著張老師接受美軍潛水訓練;在民國60幾年的時代,台灣沒有幾個人會潛水。以往做魚類分類不外乎上市場或從水族館買魚,邵老師學會潛水後,可以自己下海,用別人沒用過的方去、去別人沒去過的地方調查研究,因此至今與其研究團隊所發現的台灣新記錄魚種就有上千種,像遠藤擬鮟鱇;與學生共同發表的世界新魚種也達4、50種,還不包括以邵老師為名所發表的四種魚類,如邵氏裸胸鯙(俗稱錢鰻)。1長年潛水研究下來,發現以前下水總能看到許多大魚小魚,水也很清澈乾淨,與現在小魚二、三隻而且海水汙濁的情況大相逕庭,再這樣下去材料都沒了,研究還怎麼繼續呢?有鑑於此,邵老師始投入保育工作,從提倡海洋保護區漁業資源的永續,到推出綠色海鮮概念。

遠藤擬鮟鱇標本照

圖二:遠藤擬鮟鱇標本照(圖片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95424

邵氐裸胸鯙標本及其X光照

圖三.1:邵氐裸胸鯙標本及其X光照 (圖片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左-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mendetail.php?id=ASIZP0802184
右-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3647點選圖片進入)

邵老師表示劃定海洋保護區是保育海洋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因為「人」是環境最大的威脅,禁止人進入,環境危機自然解除,魚就變多了。台灣當前遭遇的問題是管理與執行力不佳,保護區再多、再大,未確實管理都形同虛設,若能像墾丁的後壁湖海洋生態資源保育示範區,海巡人員跟國家公園警察皆認真取締,即能有相當良好的成效。環保不能單依賴政府政策,主要得靠斯土斯民的意識。藉由教育社區民眾,保護海域資源的多樣性也可以作為觀光號召、持續帶來收入,而不是為了一時利益濫捕,幾年過後漁源枯竭再也無法以海為生。讓民眾自願組成巡守隊,保護這片海域,就是永續的概念。基於選舉利益,政府在海洋保育方面做的並不理想,既然如此,何不換個角度,從消費者自身出發,讓買魚、吃魚的人選擇不要買、不要吃哪些魚、貝?基於環保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就是這樣誕生的。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eafoodguide.php比照〈全球海鮮指引網站〉http://www.seafoodguide.mobi,將海鮮分為「避免食用」、「想清楚再吃」及「建議食用」三類。常見的珊瑚礁魚、黑鮪劃入「避免食用」之列,是因這些物種已遭過度捕撈,並以破壞生態的方式捕捉或養殖,為了海洋資源永續而建議消費者不要食用,一旦這些魚失去市場價值,捕獲量自然減低,就能達到保育效果。「建議食用」的魚類則包含秋刀魚虱目魚吳郭魚、蛤蠣、牡蠣等等,這類海鮮因資源尚多,來源地的漁業管理制度較完善,或來自符合環保原則經營的養殖場,所以可以放心食用,大啖美食之際不必擔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

圖四:〈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局部,可上網免費下載完整版

教育是觀念之根本,因此邵老師花許多時間演講、上課及發表文章進行海洋保育宣導,希望大家能了解永續的重要及必要性,如同印度國父甘地的一個觀念:「我們現在的遺產資源並非上一代留給我們的,而是跟下一代借來的,所以應該把前人留下的原封不動還給下一代。」

註1:台灣新記錄魚種是指在國外已發現,但台灣首次發現。新魚種則是全球首次發現。

更多資訊:

壽司與全球漁獲〉DVD: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ushi.php


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