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18
撰文 / 文/李惠琳
圖 / 文/李惠琳

        每個年代都有所謂的時裝電影,故事設定在當代,同時也用當代的眼光來敘述故事。電影服裝在這類電影裡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不僅代表人物個性,傳達故事背景,更要呈現當代的生活文化。一向給人苦情灰暗印象的臺灣電影,難以想像的也曾經在70年代展露難得的活力,有過衣著光鮮的一面。

        70年代科學急速進步,人們開始決定自己要什麼,不管是從不問世事的嬉皮進階成自我抗爭的龐克,或是最後一搏似的性解放,全面性的叛逆是當時的世界潮流。而在這個所有的觀念事物看似都將顛覆傳統的年代,另一個角落裡的臺灣對自我及創意的追求還默默蟄伏,在時代所帶來的政治課題下難以伸展,如果說臺灣的電影在80年代開始思考,那麼70年代的時裝電影像是將現實逆向操作來回應時代。
圖01:嬉皮(Hippie)是1960至1970年代西方國家一股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風潮。嬉皮族群
經常以長髮、奇裝異服來凸顯自己,甚至吸食毒品換取心靈超脫,對治安造成一定的影響。此乃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於1970年10月的工作報告,將「取締奇裝異服」列入工作項目之一。(〈臺北
市政府警察局工作報告〉,臺北市議會,日期:1970-10-01,臺北:臺北市議會。)          70年代的臺灣因為經濟起飛,人們開始有餘力體會娛樂,但是封閉的政治對社會產生的各種禁忌充斥在生活各個層面裡,對於藝文及媒體創作的限制更是不在話下。當時仍然處在戒嚴狀態下的臺灣,許多議題還是不能說,不能寫,更不能拍。諸多的限制和壓力讓臺灣電影在處處都得小心翼翼的情況下,60年代所謂的健康寫實電影(60年代起以本土化和鄉土化為特色的省政宣傳電影)在這時升級成完全政宣的愛國軍教片,而另一個因環境而嶄露頭角的類型的便是極度逃避現實的時裝電影。

        70年代的時裝電影除了大宗的愛情片以外也有一些偵探或喜劇片,這些電影相同的特色是提供簡單明瞭的單純題材,讓俊男美女和美麗時裝擔起活絡電影市場的重責大任。時裝電影絕不觸及任何敏感的議題又有華麗的明星包裝,在70年代漸漸的成為政府和社會都樂於接受的雙贏電影類型。這類電影多以當代為背景,服裝在場景沒有特殊條件下成了唯一較有變化的製作元素,電影也成了影像化的時尚歷史。1971年由柯俊雄主演的時裝偵探片《妙極了》片中鮮艷的印花襯衫和迷你裙還留著些許60 年代的味道,但隱約延長的翻領和窄管的長褲預告了下一波流行。這時候的電影服裝除了符合潮流外,秉持著看圖說故事的原則來處理服裝和角色的關係。運用美色的角色穿著桃紅色的薄紗長裙,壞人一定要戴墨鏡,如果不正經便無條件讓他穿上花襯衫
圖02:電影《妙極了》劇照。從演員的穿著可推敲出角色的設定,如著薄紗紅長
裙的小樓(甄珍飾)即扮演為破案而犧牲美色的偵探助理。(《妙極了》,導演
:李嘉,數位化日期:2008-10-17,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到了70 年代中期愛情文藝片達到頂峰,內容也越來越脫離現實。故事裡的角色以富裕的企業家族或中產階級替代過去宣揚政府德政的務實農民和一般百姓,而隨著故事角色的財富大幅增加,他們的服裝也同時風光升級。1977年由林鳳嬌及秦漢主演的《嗨!親愛的》,平庸的劇情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角色身上永遠光鮮亮麗服裝和配件,像是秦漢脖子上那條無論搭配西裝或休閒裝扮都絕不缺席的白色長圍巾,披在林鳳嬌華美洋裝上的狐狸毛,又或是頭戴花環配上滿是荷葉邊的蕾絲裙,不過這些服飾在賞心悅目之餘卻透露了不切實際的故事內容和與真實社會的反差
圖03:《嗨親愛的》由秦漢和林鳳嬌主演,劇中秦漢的白色長圍巾令人
印象深刻。(《嗨親愛的》影片截圖,導演:李融之,出品日期:1977
,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70年代的時裝電影不可不提的是瓊瑤掀起的愛情文藝旋風,從60年代中期開始到70年代中期進入黃金時期,一年上片量可達六、七部。為了鋪陳浪漫夢幻的氣息,瓊瑤愛情電影裡的主角們多半過著不錯的生活,即使是一般上班族或公務員,他們的衣櫥依舊多采多姿。像是1976年的《秋歌》,女主角雖然只是一般的上班族,但是看似樸素的服裝總是有一些巧妙的細節。普通白衣黑裙的上班穿著悄悄加了時髦的長項鍊和西裝式的背心,而她當年作為家居服的波希米亞上衣和楔型涼鞋到今日仍在流行線上。可惜的是這些時髦的服裝在電影裡普遍合理性不足,像是盲人在家中穿著高跟拖鞋在家四處走動,或是有錢的角色一家子不分晝夜,在家中個個都西裝筆挺、洋裝高跟鞋的裝扮都是當時的時裝電影裡令人困惑的畫面
圖04:《秋歌》由林青霞飾演女主角董芷筠,穿著簡單俐落,腳上那雙楔型涼鞋
至今仍受女性喜愛。(《秋歌》,導演:白景瑞,出品日期:1976,臺北:財團
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進入80年代初期服裝終於和角色有了較直接的關係,1982年的《燃燒吧!火鳥》便在時尚之外非常努力地試著在服裝及角色個性的連結上著力。背負妹妹失明責任的純情姐姐將表現純潔和贖罪的白色系衣裙一路從五歲穿到成年,直到墜入愛河和妹妹發生了衝突後,她的衣著才開始有色彩的變化;陽光型的男主角則一直以顏色鮮豔的服裝出現,和另一位憂鬱男主角的深色系成明顯的對比;在劇終兩姐妹更是雙雙穿上大紅色洋裝來宣告她們圓滿的結局。雖然這樣的服裝設定還是直線式思考,但是比起以往純粹裝扮角色的方式來說,已經向協助說明角色的目標邁進了一步。遺憾的是,這時的時裝愛情片盛世已進入了尾聲,臺灣電影在進入新世代的同時也拉下了時裝電影的布幕。

        70年代電影裡,無論是閃閃發亮的大明星或是纏綿悱徹的文藝片都和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形成了強烈對比,越是歡樂青春的電影越可以感受戲院外的社會壓力,但不可否認的這些星光熠熠的時裝片和浪漫的愛情題材陪伴臺灣觀眾度過了最緊繃的歲月。今日的臺灣電影經由過去的束縛和限制獲得創作的自由,但是和當年不夠合理卻十分精彩的時裝電影比起來,電影服裝這一塊領域到現在似乎還未展現該有的魅力與活力。現代的電影服裝不再只是讓演員們看起來時髦漂亮,除了適當表現角色的背景性格和傳達故事的合理性之外,更可以打造出獨特的風格。臺灣電影的題材近年趨向多樣化,漸漸脫去了過去苦情寫實的外套走出了新的方向,若在修持故事表達外也可以花更多心思在門面上,運用更多視覺上的創意來說故事,相信不久的將來可以看見更吸引人的,不僅會思考也懂得打扮的臺灣電影。

圖05:電影法自民國73年頒佈,隨著戒嚴時期結束,中央對電影檢查的標準逐漸放寬,過
去禁忌的題材,如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得以躍上大螢幕。(〈電影法施行細
則〉,臺灣省政府函,出版日期:1984-10,臺北:國家圖書館。)

【本文轉載自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島嶼.萬種風情網站 http://knowledge.teldap.tw/million/index.php

了解台灣典藏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