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主持人:邵廣昭
執行單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計畫介紹:
本計畫利用第一期數典計畫五年中所完成的「臺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為基礎架構,加速修訂及更新該資料庫的內容,使其在二期計畫中,能讓目前的2,000種物種解說增加到3,000種以上。資料內容包括各種魚類的正確學名、產地分佈、形態分類、參考文獻、魚種基本解說資料 (生態習性、生活史、資源利用等)、國內外標本館典藏之標本資料及圖像 (標本照、生態照、生態影片) 等。這些資料藉多媒體資料庫技術予以整合、管理、維護,使社會大眾均可透過網路公開瀏覽、查詢、擷取及使用。此外,「臺灣魚類資料庫」之建構在國際上已具有聲譽,不但成功的與全球魚庫「FishBase」合作,也整合至中央研究院的TaiBIF(National Node)並藉此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與全球各國分享資料。
入口網站介紹:
臺灣魚類資料庫整合了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魚類生態與進化研究室近25年來的魚類研究資料,從1999年臺灣魚類資料庫僅具雛形起,日漸延展規模至今已收錄 298科 3,053種臺灣魚類之資料,且其中超過 2,300種的魚類已有解說資料,所累積的訪客人次也已突破一千萬人次。資料庫中除了魚類名錄資料外,主要也提供國內九個典藏單位及國外25個單位收藏之臺灣魚類標本資料共約43,000筆,另也整合了約23萬筆的分布資料。其它則尚包含一些魚類相關科普知識、多媒體資料、文獻、電子書、及訪客留言等。
特色典藏:
本計劃以「臺灣魚類資料庫」為基礎,內容持續更新並可在全球資訊網公開查詢使用。重點工作為制定魚類典藏數位化相關標準,資料庫內容主要包括:(1)各魚種的基本資料、標本照及生態影片。(2)分布資料庫。(3)文獻資料庫。(4)標本資料庫。(5)世界魚種中文名資料庫。(6)其它—包括臺灣魚類生態藝廊、魚字旁罕見字、與「臺灣魚類誌」及「拉漢世界魚類名典」之最新勘誤表等。
目前「臺灣魚類資料庫」已收錄臺灣魚類292科,計2,904種,此尚不包括尚未完成鑑定之種類,特別是深海魚在內。
本資料庫已與世界魚類中心(WorldFish Center)所發展的全球「魚庫」(FishBase)合作建立中文的鏡像網站,雙方可在網上直接相互查詢各個魚種之資料(http://www.fishbase.org/)。透過與「魚庫」之合作,全球「物種2000」(Species 2000)、「國際分類資訊系統」(ITIS)、「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及「分類學全球生物網」(BioNET-International)等之使用者亦可經由「魚庫」獲取臺灣最新魚類資料。
Chauliodus sloani之標本照片臺灣東部、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有許多稀奇古怪的深海魚類,主要種類包括燈籠魚、巨口魚、鼠尾鱈、深海??及深海鯊魚等。為適應200公尺以下的深海環境,牠們演化出長牙、可伸展的嘴和胃,以及發光器等。圖片為巨口魚科?魚Chauliodus sloani之標本照片,最大體長可達35公分,棲息於超過1,000公尺深之海域,夜晚可能會游至近海面之水域,以海水中層之魚類和甲殼類為食。巨口魚在形態上十分獨特,誇張而巨大的口上密佈許多尖銳細長的牙齒,是牠們用來攝食的利器。大口吞食是巨口魚捕食的招牌動作,由於深海的食物相當缺乏,所以一有機會絕對不會放過,大小通吃,即使獵物體型比自己還大!例如圖片上之?魚上下頷骨有如絞鏈狀,可以極力托出形成巨大的口捕捉獵物,而密佈頷骨上且向內生長的尖銳長牙,則讓獵物沒有任何脫逃的機會。此外,巨口魚身體側面具有許多發光器,可以用來吸引獵物或辨識種類或性別。有些種類的下頷更具有可以發光的頰鬚,藉由頰鬚的擺動誘捕獵物。 |
|
Bothus pantherinus之生態照在魚兒的世界,依賴「擬態」功夫過生活的種類相當普遍,尤其是珊瑚礁區的躄魚、海馬或是一些?虎和喉盤魚等,牠們或是為了欺騙天敵、躲避掠食,或是為了偷襲獵物而模仿彼此或週遭環境的顏色或行為。而在沙地上擬態功夫最厲害的非「比目魚」莫屬了,圖片為豹紋? Bothus pantherinus,俗名扁魚、皇帝魚、半邊魚等,是臺灣南部常見的比目魚之一,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的砂泥地,幼魚時常出現於潮池,大半時間潛伏在泥砂中或礁盤上,動也不動,偶而藉著身體波浪般的擺動,稍微做前進運動,以捕食四週不經意游過的小魚或在砂泥中活動的甲殼類,身體會模擬四周環境的顏色而改變,是欺敵的利器。除了變色的本領外,比目魚和其它魚類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幼魚長大後身體不是左右對稱,其中一側的眼睛會逐漸移到另一側,而雙眼在同一邊的結果,使得比目魚不得不「側躺」著身體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