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958
撰文 / 陽光、影子
圖 / 陽光

  • 學名:Mikania micrantha Kunth
  • 科名:菊科 Asteraceae

遍野的小花蔓澤蘭菊科蔓澤蘭屬Mikania植物全球約有430種,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台灣、中國及東南亞原本僅有蔓澤蘭Mikania cordata Burm. f. B. L. Rob.一種,但在1960年代,小花蔓澤蘭侵入東南亞並在亞洲熱帶地區大洋洲及澳洲北部擴散。台灣在1990年以前就在屏東及高雄等地有採集記錄,而中研院院區內雖然常進行刈草,但不幸也遭到該植物的偷偷入侵。現在(十二月)為小花蔓澤蘭開花時期,可見其攀爬樹上、蔓延地上,氣勢有如滔滔的江水綿綿不絕啊!

探究其入侵能力如此之大的原因為:小花蔓澤蘭具有無性繁殖及有性繁殖力皆強的特色,其莖蔓的每個節皆可長出新芽之外,節間還能長出不定根,再加上生長速度奇快,英文稱之為Mile-a-minute Weed(意為一分鐘可生長一英里的野草)。由於本種喜生長於光照充足的地方,一旦攀上樹木就會覆蓋其上,爭取陽光,致使下方的植物之光合作用受到阻礙,因而缺少養分,最後導致枯死。如此一來,會造成原生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又有「綠色殺手」之稱,亦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全球100種最具危害力之外來入侵物種。

小花蔓澤蘭的辨識特徵為莖細長,匍匐或攀緣;莖中部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長4-13 cm,寬2-9 cm,基部心形小花蔓澤蘭,近戟形,先端漸尖,邊緣具齒,基出3-7脈,葉柄長2-8 cm;莖上部的葉漸小,葉柄亦短。頭狀花序多數,常排成複繖房花序狀,頭狀花序長4.5-6 mm,4朵小花均為兩性花。總苞片4枚,長2-4.5 mm。花有香氣;花冠白色,管狀,長3-4 mm。瘦果長1.5-2 mm,黑色,被毛,具5稜,被腺體,冠毛由32-40條刺毛組成,白色,長2-4 mm。

台灣與小花蔓澤蘭相似的種類為原生的蔓澤蘭,兩者的主要差別在花的特徵,前者花序較繁多而密,顏色為白色 vs. 花序較為鬆散,顏色為乳白色或淡黃色;頭狀花長4.5-6 mm vs. 6-9 mm,總苞長2-4.5 mm vs. 5-6;瘦果長1.5-2 mm vs. 2-3 mm;冠毛長2-4 mm vs. 4 mm。此外,在非花期有項特徵可提供辨識:小花蔓澤蘭在較幼嫩之節上會有一對半透明撕裂的突起,而蔓澤蘭則是不規則的耳狀突起,較厚、有皺褶,表面布柔毛;但這樣子的特徵在較成熟枝條或開花枝上則沒有,若植株生長的環境較惡劣也有可能無法發現此特徵。

在台灣哪裡可以看到呢?

目前小花蔓澤蘭在台灣可謂一發不可收拾,已造成大面積危害,小花蔓澤蘭(近照)其中在果園、苗圃、造林地、生態保護區及國家公園等地,小花蔓澤蘭的防治是有其迫切性。刈草時間以開花期前,以及果未熟時最為有效;如可能的話,挖掘出根頭,防治效果更佳。此外,嚴密的監測更是極為必要,立即發現立即鏟除,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研院舊大門外的花圃上、院區內的GMO溫室西側空地,以及通往蔡元培館的路上,先後都有發現小花蔓澤蘭的蹤跡,也在經過通報之後,陸續進行刈除工作。各位看倌,當您在野外看到小花蔓澤蘭時,也請您見義勇為,通知管轄單位儘早處理,讓我們一起對抗這可怕的外來殺手!


複製

了解台灣典藏計畫